play
stop
mute
max volume
repeat
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 王勝昔
3月18日晚,北京梅蘭芳大劇院。深沉悠揚的音樂中,豫劇《程嬰救孤》完美落幕,臺下響起如潮般的掌聲,久久未停。
每到這一刻,中國劇協副主席、主演李樹建總會淚眼婆娑。2024年,他初到河南豫劇院二團,面臨破舊不堪,幾乎是垂危的劇院,卻毫dg百家樂預測不遲疑定下精品立團的理念,后來便有了《程嬰救孤》這部戲,劇院也由此煥發新生。磨好戲、出精品,對李樹建、對豫劇院二團來說,有著更非凡的意義。
本年是《程嬰救孤》上演20周年。二十年磨百家樂體驗金申請一戲,李樹建引領劇組一路攀爬、一路艱苦,也在一路光榮、一路收獲,幾乎囊括了戲曲界所有大獎: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、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、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、中國戲曲學會獎;被搬上銀幕后,又獲得第13屆中國影戲華表獎……
據不完全統計,河南豫劇院二團演出該劇達2024余場;全國有近20個劇種爭相移植《程嬰救孤》,各類演出約兩萬場。《程嬰救孤》劇組還走進美國、法國、意大利、泰國等20余個國家和地域,活著界刮起了豫劇風。
新時代呼叫更多的精品力作。《程嬰救孤》盛演20年,這對當下創作有何啟示?日前,眾多專家學者和主創團隊再次回到創作現場,從《程嬰救孤》的創演履歷中,探尋新時代精品創作暗碼和鑰匙。
3月18日晚,《程嬰救孤》在京演出劇照。資料圖片
程嬰救孤是個老故事。從《史記》中的最早紀錄,到元雜劇《趙氏孤兒》,再到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改編的《中國孤兒》,趙氏孤兒的故事家喻戶曉,被各種文藝格式改編演繹著。
李樹建很早便認定百家樂課程這個戲。在他看來,傳統是戲曲取之不盡的文化源泉,民間是戲曲的廣闊舞臺。他看過京劇的《趙氏孤兒》,故事好,感人肺腑。
老戲怎麼演?李樹建嘗試過原貌復排,演兩場就不行了,入戲太慢。
老戲要新演。戲曲美既有歷史不亂性,又有時代可變性,戲曲只有實現當代轉換,與時俱進,才能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趣味。編劇陳涌泉在操刀改編腳本時,將本來的主題由復仇改為謳歌人性的光輝和不畏強權、維護正義的民族精神,重點突出了正義與狠毒的比拚、和善與兇殘的競賽。
陳涌泉始終貼著傳統的脈絡紋理,既不因循保守,也不魔改戲說,對原有情節進行大幅度裁剪,該詳則詳,該略則略。當代轉換不是對傳統戲曲的否決,而是對中國傳統戲曲固有的美學神韻新的張揚,對中華傳統美德、民族精神新的萃取。他說。
排練新戲,談何容易?服裝道具都要重新添置。導演張平粗略估計一下,起碼要30萬元。而那時二團的賬面上只剩800塊錢。便是砸鍋賣鐵,也要籌到排戲的錢。李樹建騎上自行車,找戚屬托朋友,四處去拉贊助。
總導演黃在敏明晰記得:當時劇院只剩一個空架子,戲箱破敗不堪,戲百家樂 術語帽如同出土文物,樂器跟柴火棒一樣。沒有排演戲院,只能借其他劇團的場地。不過,比擬于硬件的破敗,演員的那股勁兒,令他至今感觸不已。
2024年,《程嬰救孤》拿到第七屆中國藝術節的入場券。那時,劇組提前一周趕赴杭州,住在一個地下室招待所內,全部時間用來排演。演員們都憋著勁,不到演出解散,絕不出去閑逛。精品哪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的是這種拼勁和較真。黃在敏說。
功夫總算不負有心人!《程嬰救孤》終極奪得第十一屆文華大獎第一名,實現了河南省在文華大獎上零的突破,并被評為中國藝術節觀眾最喜歡的劇目第一名。
李樹建感觸,創作是劇團的中央任務,作品是劇團的立身之本,打磨精品是劇團繁華發展的必由之路,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,我們勝利百家樂輸贏規則了。
《程嬰救孤》奪得大獎后,劇組沒有因成功而停滯不前,而是連續不斷地改動完善。20年來,《程嬰救孤》大的改動就有十余次,小的改動已不計其數,而且每次改動都有明顯的提拔。
中國劇協原黨組書記季國平表示,精品是經得起市場檢修的劇目,精品是與觀眾息息相通的劇目,精品是能夠反應全人類共通價值的劇目。事實證明,《程嬰救孤》完全具備了精品的這些要素,他們走出了一條用精品意識傳授藝術,用精品藝術吸引觀眾的傳統戲曲當代傳承發展的新路子。
《光明日報》( 2024年03月24日 版)